杨振宁与湖北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一生多次拜谒
1995年6月,杨振宁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供图□楚天都市报记者李万荣肖阳张景贤黄志刚通讯员王文楚王晓晓孙梦佳杨振宁先生与湖北的缘分跨越了七十多年。从一个战火纷飞的男孩,到90岁依然奔波巡视的智者,他的足迹留在了武汉校园、宜昌峡江,也将科学之火和家国情怀深深刻在了这片土地的记忆中。他的硕士论文导师是湖北人王竹熙。杨振宁在《杨振宁传》中回忆,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是吴大猷和王竹羲——吴大猷指导他的学士论文,在对称性原理和群领域指导他。理论;王竹羲指导了他的硕士论文,并在统计物理领域对他进行了指导。公开资料显示,王竹羲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马河口镇潭子湾(今颛桥口村)。1933年,王竹羲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38年,怀着爱国热忱和科学救国的理想,王竹羲决心回到祖国,在国立西南联大物理系任教授,讲授统计物理、热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1942年夏,杨振宁获西南联大理学学士学位,并在西南联大研究生院学习两年。王竹羲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对杨振宁影响深远。联合国在王竹羲的指导下,杨振宁对统计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物理学新领域之一。后来杨振宁在“阴心模型”、“相变论”等统计物理问题上的杰出工作就源于此。 1983年,王竹溪去世,杨振宁专程从美国来北京吊唁。他在致辞中表示:“朱熹老师勤奋认真,深受朋友和学生的敬佩,培养了众多科技人才,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就是受朱熹老师影响的。” 2011年,在王竹羲诞辰100周年之际,杨振宁愉快地回忆起他向王竹羲先生讲述的学习经历:“杨振宁先生扎实的学术研究预言,中国科学家将在汉代20年内获得诺贝尔奖。”宁先生一生多次到访湖北,与湖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995年6月,杨振宁访问华中科技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被聘为名誉教授。他在学校露天影院发表了题为《我的学术经历与感悟》的演讲。 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他首次向公众宣布将持有中国护照,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他还参加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多次人文教育活动,并与时任校长进行了深入交谈,“重基础、重交叉”的学术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华中科技大学从实力派学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过程。 2007年,杨振宁参观华中科技大学。他在出席奖学金捐赠仪式时预言“20年后将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显示了他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强烈信心和热情期待。 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杨辰宁的预言成为现实。受聘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学生科学院名誉院长。 2007年9月,杨振宁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讲学。在参观学校学生科技陈列室时,他题词“征服命运并利用它”,鼓励学生勇敢攀登科学的顶峰,利用世间万物造福人类。杨振宁在致辞中回顾了自己的高中生活和在汉的诸多经历,并勉励同学们要正确认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肩负起时代的重要责任。演讲结束后,他面对同学们的热情提问,侃侃而谈,指出了物理学研究可能取得成功的领域,并分享了人文素养与科学研究的联系。 “当科学之门打开,理论有了根本性突破,就会有很多路径产生好的结果。这些机会属于那些有觉知、有毅力的人。”杨振宁说道。此次来访,杨振宁还受到学校邀请,愉快接受了华中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学生科学院名誉院长职务。 上一篇:2025中国-印尼校企合作峰会在雅加达举行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