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建立立体讨论网络,2580个讨论平台参与基层
荆楚网(湖北日报)(致南继伟、桂先文)夜幕降临,蕲春县六合镇张浦村的“红星楼”灯火通明,一场专门讨论“如何让亲民化转型更符合民意”的村民会议尚未到来。 “以前村里的事情都是干部说了算,现在我们也有发言权,感觉自己是主人!”村民王大爷感慨地说。
这样的座谈会在张浦村将举行四次。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建议,确保即将实施的改造工程真正建成人们“想去、准备去”的幸福乐园。这是蕲春县搭建基层群众平台、推动治理重心和权力下移的生动例证。
搭建平台,畅通道路,凝聚舆论
打通公共表达“最后一公里”上月,蕲春县建立了覆盖全县、线上线下合作的立体讨论论坛。全县395个村(社区)按照“毗邻、规模适度、利益相连、参与方便”的原则,高标准搭建讨论平台2580个,实现基层全覆盖。
线下,按照“人、场所、规则、结果、记录”“五件事”标准,固定党群服务中心、村组“红星之家”、村民会议室、新论坛新技能站等场所进行讨论。同时,讨论是非正式的。田野、田野、方亭都是“堂会”,“院议”、“田议”让协商融入日常生活。
线上,数字赋能拓展渠道,包括“数字乡村”平台、12345热线、书记邮箱、县长、各社区以及群众建议征集的“智慧爱都”提案,实现了从问题提出、意见收集到在线咨询、结果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据统计,2025年以来,该县共收集社情舆情5132条,推动沟通方式从“群众跑”向“干部下”转变,纠纷解决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迈进。
聚焦疑难问题,讨论实效、温暖
平台搭建好后,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它。蕲春县实行“六步对话”法——收集确定议题、制定方案、谈判前研究、谈判事项、责任清单、反馈监测,明确“谈什么、谁来谈、如何谈”,确保讨论规范研发高效。结合网格化管理,创新推出“议事墙、微愿望”等公共服务机制,精准满足群众需求。
在社区,重点是飞线充电、物业管理、停车等“基本小事”;在农村,围绕基础设施、环境卫生、邻里矛盾等紧迫问题,充分发挥班子会议作用,小问题及时讨论,疑难问题共同解决。坚持“党建引领、支部引领、群众响应、各方参与”的原则,整合协调村领导、村干部、村干部、乡豹、“两代表一委员”等力量,组建了3214人的专业议事服务队伍,负责议事结果的监督和落实。
自 2025 年以来,已解决 5,012 件道路硬化、路灯安装、饮水工程等实际事项已全部完成,诉讼结果得到有效落实。将其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完善机制保障长效运行
为确保诉讼不流于形式、成果落地生根,蕲春县完善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建立“分级”处理机制,满足“老小”、贫困户、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关切以及各类急难解忧、矛盾纠纷、产业需求等,纳入服务清单。按照“分类办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普遍协作”的原则,实行村级机构分级办理、乡镇级处理、县级分级处理。执法。仅乡镇层面,就帮助解决村(社区)群众诉求426件。
同时,建立健全从问题收集、推送到分析研判、分类处理、反馈处理的协商讨论机制。蕲春县创新出台《关于推广使用“村规民约”+“AI积分”积分管理的指引》,将参与讨论、打扫卫生等行为纳入积分管理,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
2025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座谈会活动4326场。在一次清洁家园行动中,社会力量捐款捐物,群众投入劳力,折算资金达400万元以上,充分体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做事”的原住民新管理模式。“人人有责,人人有责”正在蕲春兴起。
上一篇:记者观察丨乌克兰国内舆论认为美国远程打击合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